3月28日,以"全球协同,共谋发展"为主题的2025汽车测评创新大会在津召开。来自中汽中心、欧洲NCAP、澳大利亚NCAP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行业领袖、技术专家及企业代表,围绕智能安全、绿色技术、产业生态重构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。作为全球汽车测评领域的年度盛会,本届大会首次提出"新质生产力"概念,旨在通过测评技术革新推动汽车产业向更高质量、更可持续方向发展。
三大维度重构行业标准在开幕式致辞中,中汽中心董事长安铁成提出具有前瞻性的"三维重构"战略:
1. 技术风险防控体系:针对智能驾驶、车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安全认知重构问题,建立覆盖研发、测试、应用的全链条动态标准
2. 全球生态共建:倡议建立"共商共建共享"的产业新生态,通过场景化验证机制破解技术适配难题
3. 出海服务矩阵:依托与全球NCAP组织的深度合作,构建包含法规解读、技术认证、市场准入的一站式服务体系
欧洲NCAP秘书长米歇尔·范·哈汀根现场分享最新研究数据:通过实施动态测评标准,欧盟地区交通事故致死率较2015年下降37%。他特别指出,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安全领域的突破,为全球提供了"技术创新与标准升级协同发展"的中国样本。
三大重磅成果引领行业变革大会发布的《中国汽车测评报告(2025)》显示,我国新能源汽车电安全达标率已达98.7%,但在极端场景防护、数据安全等领域仍有提升空间。为此,中汽中心同步推出三大创新成果:
• C-ICAP 2025智联新规:新增L4级自动驾驶场景测评,强化车联网数据隐私保护标准
• C-GCAP极限挑战体系:将高温光照测试从400W提升至900W全光谱照射,模拟吐鲁番、海南等极端环境
• 商用车专项评价规程:针对物流运输场景开发智能安全、能效优化等12项评价指标
值得关注的是,大会特别设置"技术出海"专场,澳大利亚NCAP首席技术官马克·特雷尔现场演示了中国新能源车型在澳洲严苛环境下的测试数据。数据显示,某品牌车型在45℃高温、120km/h时速下的AEB制动距离较欧盟标准缩短8.2米。
创新生态激发产业活力在高层闭门研讨会上,长安、比亚迪等车企代表与检测机构达成多项共识:建立"技术迭代-标准升级-市场应用"的动态响应机制,计划在年内完成东盟市场出口车型安全配置升级。与此同时,中汽中心与中国电信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构建"车路云"协同测试网络。
本届大会首次设立"青年创新奖",表彰在电池安全、智能算法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学者。获奖者之一、清华大学李昊博士展示的"液态金属电池热失控预警系统",可将事故响应时间缩短至0.3秒,获得现场专家高度评价。
未来展望:从标准跟随到规则制定"中国汽车测评已进入'标准输出'新阶段。"中汽中心副总经理李洧在主旨演讲中透露,2025年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:建立全球首个智能汽车数字孪生测试平台、发布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体系、组建国际测评技术联盟。这些举措将推动中国从"标准执行者"向"规则制定者"跨越。
随着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,2025汽车测评创新大会的召开,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技术升级的"导航图",更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,为中国汽车品牌出海注入新动能。正如大会宣言所言:"以测评之光照亮产业变革之路,用中国方案引领全球汽车未来。"
发表评论